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悠久 体育教育学院始建于1953年,原名为体育系,2006年更名为体育教育学院,是武汉体育学院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院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于1953年开始招生,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目前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硕士研究生以及体育硕士(体育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共培养30000余名本科生、20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为我国体育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现有体育教育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65名,博、硕士研究生517名。
师资力量雄厚 体育教育学院设置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辅导员工作室等办事机构,下设田径、体操、篮球、乒羽排、体育理论、训练竞赛六个教研室,共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39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名;受聘博士生导师12名,硕士生导师51名;入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名师”、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5人次,国际级裁判员7名。突出的教师队伍。
学科成果斐然 体育教育学院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体育教育训练学连续入选湖北省“十三五”“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也作为主干二级学科助力体育学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现拥有“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名师工作室”“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等平台。近年来,获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近20项,其中重大3项,重点3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科研奖项10余项,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学术专著、核心期刊论文等上百部(篇),为专业改革注入创新动力。
专业优势突出 体育教育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操》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篮球》获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体育学》等4门本科课程立项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体育课程教学论》等3门课程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1个,体育教学技能创新团队、体操运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篮球运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3个省级教学团队;田径教研室、体育理论教研室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思政教育特色 体育教育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模块化体系建设,以课堂教学、典型示范、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抓手,形成了“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学院党委获评2021年省级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入选全省党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体操教研室党支部获批2019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人被湖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评为湖北“师德先进个人”。参与“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公益支教活动、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组织的“体教融合走基层”活动,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体育报、湖北日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平台连续报道,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实践能力凸显 体育教育学院不断强化学生运动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目前设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斯篮搏、毽球等7个校代表队和体操学校。近年来,我院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级赛事中获得冠军或一等奖70余项次,其中男子篮球和女子篮球代表队在全国体育院校联赛2次荣获第一名,男子排球、女子排球、乒乓球代表队在湖北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荣获第一名,获得男子团体第一名等优异成绩。由我院培养输送的杨威、程菲、李珊珊、吕会会成为为国争光的等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管晨辰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夺得平衡木冠军。开展了以“大学生教学技能比赛”“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学生系列专项教学积分排名赛”等学科竞赛为龙头的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在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中,我院学生共获一等奖4人次。
对外交流广泛 体育教育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习交流。近年来,多次选派体操、乒乓球等项目专家去国外讲学交流,派遣30余名学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学院牵头创立了“国际体育教育高峰论坛”(IFPE),与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等10多所国际著名体育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亚洲体操联合会、国际体操联合会先后在我校挂牌建立“国家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国际体操学院”、“中国体操运动协同创新平台”。学院与国际篮联(FIBA)中国区和中国篮球协会以及全国多个省(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对新时代高等体育教育新的发展要求,体育教育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围绕学校“两个率先”、“三个一流”任务,以建设“国家一流体育教育专业”为目标,以创新型、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为核心,赓续传统、团结协作,勤奋实干,建功立业,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体育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