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31 10:58:11 点击数: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303 )

一、学科简介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单位之一,2006年体育教育训练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先后获评“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下设二级学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各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为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道德修养、学术规范、人文与科学素养,系统学习体育学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掌握体育教育训练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体育科学研究素养与创新精神,能够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从事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事业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系统学习体育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全面掌握体育教育训练学理论和方法,准确把握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基本具备从事本学科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口头交流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及专业软件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等的能力。

4.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职业规划能力与专业发展潜力,能够胜任体育教育领域的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1.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2.竞技运动理论与方法;

3.运动项目(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

4.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学业优秀者可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18学时为1学分,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在进入答辩资格审核前至少应修满40学分,其中,公共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18学分、专业方向课6学分、选修课6学分。(具体见附表1)

2.课程考核的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考核结果以百分制计算,达到60分以上方为合格。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补考,必须重修。

六、培养方式

1.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和学术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除课堂授课模式外,还应综合运用专题讨论、专题报告、专家讲座、教育实习等形式,扩大学生学术视野,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注重导师与教研室(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研究生在选定导师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教研室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

3.在第三学期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不合格者予以中期淘汰或分流。

七、学位论文与答辩

1.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应紧跟体育教育训练的学科发展趋势与现实需要,突出问题意识与创新价值,论文形式应符合学位论文的格式规范,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2.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至少由5位教师组成,组长应由本学科专家教授或副教授担任。未通过的应在3个月内向所在教研室提出重新开题;第二次开题仍然不通过,随下一届开题并办理延迟毕业手续。

3.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开题答辩者,撰写学位论文,且撰写论文时间不少于一年。

4.学位论文工作要实行预答辩制度,预答辩应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由教研室自行组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结束3日内,将预答辩结果及预答辩记录表上报研究生院备案。

5.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和匿名评审等环节,可正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八、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符合研究生学籍管理相关规定的,准予毕业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体育教育训练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授予体育教育训练学学位并颁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九、教材与参考书目

参见附表2

附表:

附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考核方式

总学分

学位课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6

1

考试

10


外语

4

72

1-2

考试


多元统计分析

2

36

2

考试


学位论文写作与指导

2

36

2

考查

专业基础课


体育原理

3

54

1

考试

14


运动生理学

高级教程

2

54

1

考试


体育运动心理学

高级教程

2

54

1

考试


体育与健康

课程与教学论

3

54

2

考试


运动训练学

高级教程

2

54

2

考试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级教程

2

54

2

考试

专业方向课


学科前沿动态

4

72

1

考查

6


学术活动

1

18

1-6

考查


专业实践

1

18

4-5

考查

非学位课

选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1

18

3

考查

6


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

1

18

3

考查


体育教学法

2

18

3

考查


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

2

18

3

考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2

18

3

考查


运动专项训练

理论与实践

4

72

1、2

考查

注:

1. 专业实践形式包括担任相关本科专业课程助教、运动队助理教练、高中及以上学校教育实习、体育支教服务等,专业实践具体内容、要求及考核标准详见课程大纲。

2. 学术活动形式包括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交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术论文发表等,学术活动具体内容、要求及考核标准详见课程大纲。

附表2: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必读或选读)

1

论新的“举国体制”:中国竞技体育回归教育并在教育系统中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与可能

查萍,毛振明

必读

2

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邓肯 麦克杜格尔

必读

3

运动生理学(第三版)

邓树勋

必读

4

学校体育学

董翠香

必读

5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

杜泽 邦帕,迈克尔 卡雷拉.

必读

6

体育教育学

龚坚,张新

必读

7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黄汉升.

必读

8

体育运动心理学高级教程

季浏

必读

9

体育社会学

靳晟译

必读

10

体育教学论

毛振明

必读

11

现代教学论基础(第二版)

裴娣娜

必读

12

体育教学法:原理与应用

彭小伟

必读

13

竞技教育学新论

宋继新

必读

14

运动员心理健康行为与科学训练研究

孙小娟

必读

15

学校体育学

唐炎,刘昕

必读

16

运动训练学

田麦久

必读

17

体育竞赛学

王家宏,熊焰,石岩

必读

18

国内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典型案例分析

王健,陈元欣

必读

19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与路径创新

徐伟宏

必读

20

体育美学

杨波

必读

21

体育原理

杨文轩,陈琦

必读

22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于素梅

必读

23

评课的门道

于素梅

必读

24

运动训练学

余银,胡亦海

必读

25

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赵富学

必读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