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以中华体育精神赋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课程思政研究与示范中心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2 16:11:49 点击数:

今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天行健》播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我校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的赵富学、黄莉教授受邀作为此节目的主讲人。他们以中华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教学为切入点,生动阐释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内涵,深入挖掘排球、登山、射击等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思政公开课”。

自2020年起,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与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携手合作,赵富学与黄莉团队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他们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武体方案”,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探索了新路径。

践行明德精技目标,助力中华体育精神“进课堂”

奥运赛场上的拼搏身影,校园操场上的青春汗水,中华体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不仅是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针对中华体育精神在体育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明德精技”目标,赵富学、黄莉带领团队进行深耕,以实现学生道德水平提升与运动技术水平增进的统一。他们将中华体育精神有序融入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助力教师把握思政教学要点和方向。

经过反复研讨,团队依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高级教程》和《中华体育精神高级教程》,研制出了中华体育精神资源融入体育学研究生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首先,教师对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和框架进行重新梳理,分析出所含的思政元素,并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相关资源。其次,在确立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明确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三阶五会”的目标体系。再次,通过故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邀请奥运冠军进课堂等方式,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奋斗精神。最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程设计的价值。

厚植体育价值理念,讲好中华体育精神“新故事”

太极推手中的哲学智慧、龙舟竞渡中的协作意识、蹴鞠骑射中的拼搏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如何将中华体育精神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赵富学、黄莉带领团队重点关注优秀体育集体的典型事迹,以中国女排和中国女足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查阅了大量关于女排和女足的体育纪录片、新闻报道、研究文献,访谈了部分行业专家,最终整理成25万余字的文字资料。

在此基础上,团队形成了《中国女排代际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研究》和《“铿锵玫瑰”女足精神研究》两项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这些素材经过教学化处理,为各类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支持。

针对体育公共类课程,团队以运动项目文化普及为抓手,将素材融入知识科普、技战术习练和赛事实践中;针对体育理论类课程,侧重对素材案例的辨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女排和女足队伍团结协作精神中蕴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针对运动实践类课程,注重思政元素与专项技能教学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通过实践体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理念。

创优课程思政路径,汲取中华体育精神“大养分”

为使中华体育精神更好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我校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创新推出“中华体育精神研学营”。

这一研学营紧扣“传承中华体育精神,铸就体育强国梦想”等主题,构建“理论+实践+服务”三维内容体系。在理论学习模块,邀请体育文化、思政教育专家开展系列讲座,深度解析中华体育精神的起源、内涵与时代价值;在传统项目体验模块,通过武术、射箭、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现场教学,让教师领悟文化基因;在赛事观摩与志愿服务模块,组织观摩体育赛事,分析运动员展现的拼搏精神,并开展体教融合走基层志愿服务。

研学营的师资构成多元化,既有一线体育教师、思政教师,也有校外体育文化专家与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他们共同负责将思政重点融入研学营的内容和活动中。同时,针对研学营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培训考核,内容包括中华体育精神的最新研究成果、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技能等。

目前,该团队已参与校内外大型研讨20余次,联动国家级课程思政平台,组织教师参加首届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累计开展教研交流超1000人次。通过研学营,教师逐步打破“硬融入”困境,探索出体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和赛事观摩中的奋斗精神解析等特色育人模式。中华体育精神已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钙片”,助力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审核:孙鹏飞)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网站总访问量: